蒔藝觀點 09 — 宗教電影 vs. 「宗教電影」:基督徒的藝術,一定要提到耶穌嗎?Part 2

首頁 / 網誌 / 蒔藝觀點 / 蒔藝觀點 09 — 宗教電影 vs. 「宗教電影」:基督徒的藝術,一定要提到耶穌嗎?Part 2

上次我們說到,「我們需要明確表達基督的藝術,也需要不直接表達信仰的藝術」。

或許,一個用來闡釋這明確/隱晦之區別的方法是:宗教電影 vs. 「宗教電影」。英語的表達可能更適切:”Religious” films vs. “religious” films。前者 R 大寫,後者小寫。且容我們進一步說明。

宗教電影 (“Religious” films) 之所以冠上「宗教」二字,是因為它明顯出自某個宗教信仰。這個宗教通常就是創作者的宗教信仰,而這類的電影通常內容關乎這個宗教的信條與信仰對象,目的也是為了宣揚該宗教。舉例來說,《耶穌傳》、《上帝之子》、《搶救愛情四十天》、《釋迦牟尼佛傳》都或多或少符合以上條件。

但還有一種電影,我們可以稱之為小 r 的「宗教電影」 (“religious” films)。這類電影探索宗教所探索之主題,刺激觀眾思考宗教所提出(或回答)的問題,諸如:人是什麼?我們從哪裡來?將來往何處去?人有罪嗎?邪惡來自何方?我們能自救嗎?我們該自救嗎?

這類的電影有很多,從較為大眾的《星際效應》、《2001太空漫遊》,到較為小眾的《永生樹》、奇士勞斯基的《十誡》,都可以算是「宗教電影」 (“religious” films)。

值得一題的是:這兩類沒有必然孰優孰劣。兩種類型都可能做到很好,兩種類型也都很必要;因為明顯的宗教主題關乎基督與其福音,隱晦的宗教主題則關乎上帝的一切創造,也就是基督作主的範圍。

然而,身為基督徒藝術愛好者,我們可以更多接收小 r 的「宗教」作品,因為這是現今的教會較少提及的。

我們可以學習在自己所喜愛的作品中,找出創作者看待這些普世的主題之觀點,並嘗試讓這觀點和以基督為中心的信仰產生對話。畢竟,在這一切創作主題上,基督也都作了主。

延伸閱讀:
《基督徒的藝術,一定要提到耶穌嗎?》Part 1
.Wilkinson, Alissa. Toward a Definition of “Religious” Cinema. Christianity Today, 2014.

關於蒔藝觀點

我們將不定期張貼有助於基督徒更了解「美」與「藝術」的短文。歡迎按讚、追蹤粉絲專頁,獲得最新消息,並歡迎分享給您的朋友!期待透過這些,華人教會成為一個看重藝術、善用藝術、善於牧養藝術人的社群。

關於蒔藝藝術事工

蒔藝藝術事工是臺灣學園傳道會的一份子,目標是「栽植藝術觀、牧養藝術人」。我們提供基督徒藝術工作者與藝術相關科系學生的牧養工作,也提供信息、出版品供教會界使用。歡迎與我們聯繫,了解更多

(圖:Unsplash / Noom Peerapong)

留言